本文摘要:木鱼歌的历史渊源 木鱼歌起源于唐代佛教变文和宝卷的传唱,融合了本地民歌,至明末逐渐形成并流行于珠江三角洲。起初,木鱼歌是清唱形式,无需伴奏,...
木鱼歌的历史渊源
木鱼歌起源于唐代佛教变文和宝卷的传唱,融合了本地民歌,至明末逐渐形成并流行于珠江三角洲。起初,木鱼歌是清唱形式,无需伴奏,旋律朴素,特别受民间妇女欢迎,她们常常在家中自娱自乐。
木鱼歌的历史发展
木鱼歌简称木鱼,也叫摸鱼歌,是广东省的传统说唱艺术之一,属于弹词系统。流行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、西江和南路一带。起源于明末,清代以后兴盛。早期木鱼歌都是随编随唱,后来才记录曲词,辗转传抄,或刻印传唱木鱼歌流行于晚明,到清代以后极为兴盛。
杨宝霖先生的观点认为,木鱼歌的根源可以追溯至唐代的说唱文学形式——“俗讲”,这种文学体裁的具体表现形式是“变文”。在元末明初,这种源自江南的“变文”逐渐演变成为“弹词”,随着其流传至广东,并融入当地方言和民众生活,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“木鱼歌”。
木鱼歌于明朝晚期出现于广州及珠江三角洲地区,于民间广泛流传。原本木鱼歌是即兴表演,或根据记忆演唱,后来才发展出唱本,即木鱼书。有的木鱼书是原有曲词纪录之后传抄、刊印,也有新创曲词刊印成书后才传唱。其刊本、抄本很多,有记载可查的约有500部,五千卷之多。
木鱼歌的源头是即兴表演,演唱者通常会根据现场气氛和记忆创作。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木鱼歌逐渐发展出了固定的唱本形式,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木鱼书。这些唱本主要以粤语创作,是木鱼歌艺术的重要载体。木鱼歌不仅局限于广州和珠江三角洲,还衍生出了如龙舟歌和南音等分支。
木鱼歌的发展:木鱼歌是中国南方弹词系统的曲种,又称摸鱼歌,流行于广东地区,起源于明末, 清代以后兴盛,屈大均《广东新语》曾记载其演出盛况,早期木鱼歌都是随编随唱,后来才记录曲词或刻印传唱,木鱼歌虽属弹词系统的曲种,但与苏州弹词不同,没有开篇、诗、词、套数和说白。